銳評
要聞
視聽
圖說
熱線
部門
企業(yè)
商城
縣域
讀報
專題

您的位置:首頁>要聞 > 社會 >

第一書記永遠是最高榮譽——市人民檢察院派駐開發(fā)區(qū)檢察室主任申長森小記

來源:聊城日報  2022-09-13 15:23:31
A+A-
分享

  年過半百,癡心不改,八年時間,四進弱村,這是市人民檢察院派駐開發(fā)區(qū)檢察室主任、高新區(qū)許營鎮(zhèn)龍匯新村第一書記申長森的工作寫照。

  2015年起,申長森先后擔任高新區(qū)許營鎮(zhèn)崔莊村、曹莊村,顧官屯鎮(zhèn)劉海村,許營鎮(zhèn)龍匯新村第一書記,書寫了新時代的脫貧攻堅和鄉(xiāng)村振興故事。

  “吃穿住行”非小事

  9月5日,在龍匯新村見到申長森時,他沒先談工作,而是指著放在一邊的空袋子說:“我一年多喝了幾袋子面條。”面條是申長森中午最常吃的飯食,他是個直率的人,覺得這樣吃飯最方便。

  申長森有兩樣交通工具,一是汽車,從城里到村里都靠它;二是電動自行車,到村里后,走街串巷、往田間地頭、去群眾家里,騎上就走。

  這8年來,申長森扎根農村、遍訪農戶、傾聽民意,記錄了整整11本民情日記。申長森還有個習慣,到群眾家里從來不帶杯子,到誰家就用誰家的杯子或碗喝水。他說:“別小看了這個細節(jié),群眾在乎著呢!你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上群眾家里去,群眾對你只有尊重,沒有親熱。只有群眾把你當親人,才會給你說真話,也才會真支持你。”所以,申長森在村里,經常穿著球鞋、挽著褲腿,說話快快當當、干事風風火火,和群眾沒什么兩樣。

  “一路通”變成“路路通”

  崔莊村過去只有一條路通到外面,賣東西的走到這個村都要貴幾角錢,因為人家進來趟不容易,要加上“路費”;而崔莊村的西瓜賣出去,要便宜幾分錢,因為顛簸的路長,口感不好,且賣相受損。交通不便讓群眾吃盡了苦頭。

  申長森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他協(xié)調相關部門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,完成村內外21公里道路的硬化,規(guī)劃出村大路,在四新河上修建了一座長40多米的大橋,解決了周邊6個村幾千名群眾的出行難題,將“一路通”變成“路路通”。

  2016年,崔莊村實現(xiàn)整體脫貧,村集體擁有入股資金170萬元,每年收入20多萬元。近年來,該村先后獲得“省級精神文明村”“全省農村發(fā)展重點村”“全國旅游重點村”“高新區(qū)先進黨支部”等榮譽。

  唱好“三字訣”

  2015年,申長森擔任崔莊村第一書記,他干的第一件事,就是購買了高高的旗桿,在村委會大院里升起鮮艷的國旗??粗鴩煊L飄揚,一名群眾說,他打心底里感到自豪和踏實。

  在基層黨建工作中,申長森總結出了“抓、拉、引”三字訣。在班子上“抓”,通過抓學習、抓建設、抓紀律、抓落實,打造堅強有力、運行規(guī)范的戰(zhàn)斗堡壘;在分歧上“拉”,針對村干部之間的隔閡分歧,主動與他們談心交心,想辦法居中協(xié)調、化解矛盾,并讓他們走出“小我”,在服務群眾的廣闊舞臺上放開手腳、樹立威信;在制度上“引”,討論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時,他把黨員、群眾代表叫到一起,大家的事大家辦,真正把民主集中制落到實處,既干了事,又減少了矛盾。

  從崔莊村、曹莊村、劉海村到龍匯新村,申長森說得最多的是“我們村”。盡管他已不是前三個村的第一書記,但他還是會隔三差五到村上轉轉。他說,職務有任期年限,但服務群眾沒有休止符。于他而言,第一書記永遠是最崇高的榮譽。

【編輯:萬昊】
相關推薦


網(wǎng)友評論
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版權聲明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

聊城新聞網(wǎng) 2006-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/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(lián)合主辦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(wǎng)安備 37150202000134號
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魯)字第720號
本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663509279 舉報郵箱:lcxw@lcxw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