銳評
要聞
視聽
圖說
熱線
部門
縣域
數(shù)字報
看電視
聽廣播

您的位置:首頁>要聞 > 山東 >

新春走基層|大山里老張家的12道年夜菜

來源:大眾報業(yè)·大眾日報客戶端  2022-02-01 18:51:50
A+A-
分享

   1月31日,夜幕降臨的時候,“除夕”真正開始了,家家戶戶的年夜飯也開始陸續(xù)端上桌。對于沂源縣魯村鎮(zhèn)張家石溝村摘掉了“貧困帽”的張傳利來說,美味的年夜飯不僅洋溢著團圓的幸福,更蘊藏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  當天一大早,73歲的張傳利,和76歲的老伴劉茂秀便開始忙活起來。在縣城工作的兒子一家四口,也回家過年。不一會兒,對聯(lián)和紅“福”掛上墻,零食茶水擺上桌,全家開始準備年夜飯。

  腌好的瘦肉裹上面糊,放入燒熱的油鍋中,不一會兒,一個個金黃的炸肉就出鍋了。除了炸肉,還有肉丸、藕合、豆腐等,都要下鍋炸,這些被統(tǒng)稱為“炸貨”,是當?shù)剡^年家家戶戶必做的。另一旁的爐灶上,雞肉正在鐵鍋內翻滾,鯉魚也已上了蒸鍋。張傳利不由自主地感嘆:“現(xiàn)在日子好了,這些東西平時也常吃。”

  除了肉菜,張傳利家的年夜飯桌上還有菠菜、芹菜等綠色蔬菜和草莓、橘子等水果。“現(xiàn)在農村人也追求健康了,只吃大魚大肉對身體不好,得多吃蔬菜。”張傳利說。

  “前幾天,扶貧干部給俺送來了二十斤面粉和一個炒鍋。”張傳利讓記者看老伴兒用面粉做棗花饃饃,這是他們家除夕準備的美食,寓意著團團圓圓,幸福美滿。

  張家石溝村曾是省級貧困村,以種植玉米、小麥等傳統(tǒng)農作物為主,因地處山區(qū),土地不能成方連片,效益一直不高。這幾年在黨委政府的持續(xù)幫扶下,小村面貌發(fā)生巨變,村民日子紅火起來。

  天色漸晚,忙活了一天的年夜飯終于開吃。方桌上,整整十二道菜。其中,一道拔絲地瓜,成了孩子們最歡迎的菜。這是地地道道的本土菜,但因為制作起來稍復雜,平時不常做。看著孩子們吃得開心,張傳利說起,做拔絲地瓜用的蜜薯,是自家種植的,也是這兩年張傳利等脫貧戶致富的“法寶”。

  “俺今年種了一畝多地,一畝能出5000多斤。收獲時,有人到地頭上來收,每斤賣到1.5-2元!”張傳利笑得合不攏嘴。他說,技術的發(fā)展讓種地變得越來越省事兒,他雖然年紀大,還跟老伴兒種了幾畝地。耕地有旋耕犁,鋤草有割草機,運輸有電動三輪車。比起幾十年前全靠肩挑手扛,張傳利感嘆:“下力少了,收入多了!”

  種植蜜薯成了張家石溝村村民的增收產業(yè)。村黨支部書記翟慎福說,2018年開始,在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的帶動下,全村開始種植蜜薯,手把手地幫助和指導村民起壟栽苗、施肥管護,并嘗試推廣使用優(yōu)質全生物降解膜新技術。因為土質適宜,老百姓種出的蜜薯肉質細膩,軟糯香甜,很受市場歡迎。這也鼓起村民的增收信心,不斷擴大蜜薯種植規(guī)模。2021年,通過種植蜜薯,戶均增收2000余元。

  張傳利向記者說起他與老伴一年的收入:孝善養(yǎng)老金子女繳納和政府補貼5500元,養(yǎng)老保險4200多元,村里引進的光伏發(fā)電項目分紅805元,這幾項加起來就已經過萬元。

  雖是古稀之年,張傳利滿是干勁。2021年兩件事讓他心頭美滋滋的,一是孫子高考考上了大學,二是村里建起了民生服務綜合體,衛(wèi)生室、便民超市、澡堂等一應俱全,生活更方便啦。2022年,張傳利還要繼續(xù)種蜜薯,去年栽上的幾棵櫻桃樹也要結果了。“這日子越過越有滋味,越過越有盼頭!”

  歡聲笑語中,一家人共同舉杯,既是辭舊,更是迎新。(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于新悅 報道)

編輯:宋春芳
相關推薦


網(wǎng)友評論
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版權聲明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

聊城新聞網(wǎng) 2006-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/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(lián)合主辦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(wǎng)安備 37150202000134號
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編號: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魯)字第720號
本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663509279 舉報郵箱:lcxw@lcxw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