銳評
要聞
視聽
圖說
熱線
部門
企業(yè)
商城
縣域
讀報
專題

您的位置:首頁>部門 > 文旅 >

斯文聊城 | 王一:用20余年挖掘倉頡與聊城的故事

來源:聊城晚報  2022-01-10 10:06:58
A+A-
分享

  ■ 文/圖 本報記者 呂曉磊

  2021年12月27日,聊城降溫,80多歲的王一來到報社,他告訴記者,繼2016年的《東阿倉頡文化》之后,他的第二本書《字圣倉頡》已經(jīng)出版,第三本書《造字始祖?zhèn)}頡》目前已完成排版,預計2022年出版。

  1999年,一個偶然的機會,王一看到《上下五千年》上有記載倉頡造字的故事,后來在《東阿縣志》中發(fā)現(xiàn)老家村子里的倉圣樓和倉王墳竟然和倉頡有關(guān)系,于是他開始研究“造字鼻祖”倉頡,并致力于講述倉頡與聊城的故事。為了講好這個故事,他已用時20余年。

  一個念頭:記錄并講好“造字圣人”的故事

  倉頡,據(jù)一些史料記載,他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,廣泛搜集民間的圖畫文字加以整理,創(chuàng)造了系統(tǒng)的象形文字。因其在漢字創(chuàng)造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,被后人尊為“造字圣人”。

  在東阿縣銅城街道王宗湯村東南1.5公里處,有一處隆起的土堆,旁邊立有石碑,相傳這里就是倉頡的墓地,當?shù)厝朔Q“倉王墳”。

(人物)他用20年,講好一個故事(分離圖(2287038)-20220110085108_副本.jpg

王一在翻閱自己所著書籍

  王宗湯村,是王一的老家,“倉王墳”就在他家的耕地附近。

  據(jù)王一回憶,小時候自己經(jīng)常去倉圣樓和倉頡墓地玩,但當時并不知道“倉王墳”是什么意思,直到后來看到《東阿縣志》,他才發(fā)現(xiàn)老家村子里的倉圣樓和倉王墳竟然和一位造字的人有關(guān)系,他當時很驚奇,“我們竟然和這么一位偉大的人物離得那么近,‘造字圣人’就長眠于我們東阿王宗湯村”。發(fā)現(xiàn)這個事后,王一坐不住了,他決定記錄并講好“造字圣人”的故事,“倉頡生活在這里、葬在這里,倉頡造字的故事在王宗湯村流傳了幾千年,我們絕不能讓它失傳,否則,上對不起祖先,下對不起后代。”王一說。

  1999年,王一從聊建集團退休后,開始搜集、查閱并整理關(guān)于倉頡與聊城的故事。

  一項數(shù)據(jù):20余年用百萬字記錄倉頡文化

  倉頡葬于何處?全國各地遺址有多處,說法不一,陜西有,河南也有,各地都有史志記載。

  為了找到倉頡長眠于東阿的相關(guān)證據(jù),王一查閱了大量資料,僅關(guān)于倉頡的書籍他就查閱了60余部,從1999年至今,他筆耕不輟記錄倉頡文化,所著3本書共計百萬余字。

001-005_副本.jpg

王一編著的書籍

  明萬歷二十四年(1596年)于慎行主編的《兗州府志》記載:“倉頡故居在城西北三十里,有墓,有寺。”

  清《東阿縣志·古跡志》記載:“倉頡墓在縣西北三十里,古名利陽亭,墓前有祠,久圮。”“縣西北三十里”,即今銅城街道的王宗湯村。

  不僅如此,魏文帝曹丕組織編寫的《皇覽》上也有記載:“有倉頡冢在利陽亭南,墳高六丈。”

  古籍記載和后人證實,王宗湯村倉頡墓古名利陽亭,與古籍記載相符。

  有了這些史料的支持,王一開始為倉頡墓奔走。

  1999年,他聯(lián)合社會文人志士,成立了倉圣祠籌建委員會,王宗湯村村委會經(jīng)多次商議,決定拿出土地20余畝(1畝約合666.7平方米),恢復倉頡墓的建設(shè),村民也捐款捐物,積極響應(yīng),立碑、建墓、植松柏,倉頡墓基本恢復了原貌。

  2000年,時任聊城師范學院副院長的宋益喬,在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提出了“重修倉圣祠”的建議,獲得批復。

  國家文物局下發(fā)文件,責成山東省文物局組織考察隊伍,對東阿倉頡墓進行勘探并予以保護。經(jīng)過勘探,王宗湯村倉頡墓是一處大型龍山文化遺址,近十萬平方米,與倉頡時代相符。

  2002年至2003年,地方政府對倉頡墓進行了規(guī)劃性建設(shè),復筑了倉頡墓,墓前立石碑、植松柏,現(xiàn)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  其間,王一還倡議社會各界文人志士傳承倉頡文化、挖掘倉頡文化、講好聊城與倉頡的故事,并且,自己寫了很多文章,宣傳倉頡文化,講述倉頡與聊城的故事。

  一個心愿:修復倉圣樓

  王一回憶,當年村頭的“倉王墳”除了有墓冢和古碑,旁邊還有三間祠堂,祠堂有兩層,下面一層是石頭做成的底座,上面有牌匾寫著“倉圣寺”三個字,當?shù)厝朔Q“倉圣樓”。

  東阿的倉圣樓由道光年間知縣李賢書捐俸重建,在日軍侵華時被毀,倉圣樓的磚被用來修建了王宗湯村西的孟莊炮樓。

  王一一直有一個心愿,就是被毀掉的倉圣樓能夠得到修復,“這代老人對倉圣樓還有記憶,如果這些老人不在了,再修復就更難了,我是在這個村里長大的,不能讓老祖宗傳給我們的東西失傳,我們有責任去做這件事。”

  而關(guān)于各地對倉頡到底葬在何處的爭議,王一表示,有爭議是好事,這是對文化的一種重視和尊敬。

  對于倉頡和聊城的故事,王一說,他要一直講到自己講不動為止。

001-000_副本.jpg

倉頡造字漫畫。 資料圖

  □記者手記

一位老人的堅守

  對于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,漢字就像一根紐帶,記錄和見證著歷史變遷、朝代更迭,倉頡造字的傳說流傳了幾千年,研究倉頡文化,其實就是追尋中華文化的根。

  20余年,60余部資料,100多萬字的著作,王一老人在用心、用時間、用行動守護和記錄著傳統(tǒng)文化和中國故事,講述倉頡與聊城的故事。

  支撐他前行的,不僅僅是鄉(xiāng)音鄉(xiāng)情和那一方熱土,更是對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敬意,這也是他堅定講好這個故事的初心。

  聯(lián)合國中文日定在農(nóng)歷二十四節(jié)氣之“谷雨”,而這一天,正是傳說中“中華文字始祖”倉頡造字的日子。

  正如王一老人所說,“造字圣人”生活在這里,葬在這里,做好文化傳承是后人的責任。在他眼里,不讓這些優(yōu)秀璀璨的歷史文化湮沒在歲月里,是責任,也是使命。

  王一如同一位古老的說書人,圍爐夜話,更是一位愿為倉頡文化奉獻余生的守望者,為了心中的信念,他堅守著責任,這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。

  聊城是歷史文化名城,而王一,是講述聊城故事的人,也是聊城歷史文化的守護者。(呂曉磊)

【編輯:李太斗】
相關(guān)推薦


網(wǎng)友評論
關(guān)于我們 | 廣告服務(wù) | 版權(quán)聲明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

聊城新聞網(wǎng) 2006-2023 版權(quán)所有 聊城日報社/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(lián)合主辦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(wù)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(wǎng)安備 37150202000134號
信息網(wǎng)絡(luò)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(魯)字第720號
本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663509279 舉報郵箱:lcxw@lcxw.cn